期刊信息
煤炭科技
(双月刊, 1980年创刊)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会刊
主管: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煤炭学会
   中国矿业大学
编辑出版:徐州矿务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钱塘路7号
    邮编:221001
电话:(0516)85320746
E-mail:mtkj1234@163.com

全年文章

    煤炭科技2023 Vol.4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煤矿开采区块综合评价与判识研究——以口孜东矿13-1煤层为例
    李宏泽, 丁海, 詹润, 孙贵, 韩峰, 刘传泽
    煤炭科技    2023, 44 (1): 1-.  
    摘要105)     
    为有效指导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建立了矿井开采区块综合判识研究方法。以淮南煤田口孜东矿13-1煤层为例,选取构造、水害与瓦斯灾害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分别建立了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灰色模糊模型、顶板突水脆弱性指数模型、瓦斯突出变权TOPSIS模型及其相应数据库。以上述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GIS重分类与图形层次叠加功能,将13-1煤层划分为了不利、威胁、可改造、较有利与有利开采区5个等级,其判识结果可为矿井煤炭开采规划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强冲煤层临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及参数优化
    俞卫星, 刘深, 周钰杰
    煤炭科技    2023, 44 (1): 7-.  
    摘要61)     
    针对矿井临空巷道掘进期间受冲击地压显现影响,巷道支护时常被破坏的问题,通过实验室实验、现场测试对煤岩扩容硬化及巷道围岩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用松动圈理论和组合拱理论对锚杆(索)长度、直径及间排距、数量等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巷道支护强度。经现场应用,巷道位移量、破坏程度及锚杆、锚索断裂数量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巷道抗冲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矿井动力灾害应力在线监测适用性研究
    张秉德, 魏金鹿, 连鸿全, 韩凉
    煤炭科技    2023, 44 (1): 11-.  
    摘要35)     
    为合理选用冲击地压灾害局部监测装备,实现对工作面采动影响、煤体高应力区和关键层断裂前煤体应力变化特征的准确监测,龙煤鹤岗矿业公司在具有冲击地压和矿震灾害威胁的多个工作面应用多种煤体应力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长期的检验及总结分析。应用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满足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需求,并且能够对煤体卸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局部应力监测作为区域微震监测的补充,是冲击危险工作面必要的局部监测方法;但使用过程中存在单点监测范围的差异性和软煤中应力变化不敏感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直径钻孔替代通风联络巷可行性研究
    高占峰, 刘瑞杰
    煤炭科技    2023, 44 (1): 16-.  
    摘要37)     
    为减少掘进工程量,节约成本,提出了用大直径钻孔来替代原有的通风联络巷。以大众煤矿的12煤柱综采工作面回风巷与专用瓦斯抽采巷之间的通风联络巷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对无钻孔无通风联络巷、一组通风联络巷、大直径钻孔替代通风联络巷3种情况下的采空区瓦斯流动状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通过专用瓦斯抽采巷及上述通风联络巷正常进行采空区瓦斯抽采的情况下,用大直径钻孔替代通风联络巷时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优于现有的通风联络巷施工方案,且直径大于0.6 m的大直径钻孔完全能够起到替代通风联络巷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采煤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构造物理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杨晓东
    煤炭科技    2023, 44 (1): 21-.  
    摘要35)     
    为对采煤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进行综合防治,分别从地质构造、构造应力、构造煤、瓦斯赋存4个维度分析其对突出的影响。在煤与瓦斯突出构造物理环境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R型系统聚类方法和专家分析法,建立工作面突出构造物理预警指标体系,针对某矿复杂的煤层地质环境,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煤与瓦斯突出构造物理预警模型,并以该矿1209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预警模型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瑞隆煤矿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赵建波, 赵学军, 赵文斌, 罗开, 任军伟, 刘德宝,
    煤炭科技    2023, 44 (1): 25-.  
    摘要33)     
    现场对山西金晖瑞隆煤矿8115采煤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了测定,以O2浓度作为指标,采用埋管取样测定的方法对该采煤工作面进行了自燃“三带”的划分。根据测定结果,推算了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测定结果表明:8115采煤工作面散热带为0~51.2 m、自燃带为51.2~86.2 m、窒息带为86.2 m以里。8115工作面推进速度大于8.7 m/月时,采空区将不会有自然发火危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深埋破碎围岩巷道破坏机理及控制
    王明辉
    煤炭科技    2023, 44 (1): 29-.  
    摘要31)     
    针对大埋深高矿压破碎围岩巷道支护困难问题,以郭屯煤矿13下14工作面轨道巷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深埋情况下巷道围岩破坏因素及特征,针对现场实际提出了“一次支护让压+二次支护补强”的综合支护对策。现场试验与矿压观测结果均表明,该支护方案通过改善破碎围岩力学特性,大大增强了围岩稳定性,有效控制了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围岩变形,保障了回采巷道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候村煤矿沿空留巷巷旁及巷内支护技术研究
    张利军, 景永嘉
    煤炭科技    2023, 44 (1): 34-.  
    摘要31)     
    根据候村煤矿下分层开采的3605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分析了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行性,提出了高瓦斯条件下采用混凝土充填材料的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设计了合理的充填工艺。根据施工工序将原有支护划分为巷内以及巷旁支护,巷内支护过程又细分为3个阶段(留巷前、留巷时、留巷后),充分利用钢棚、木背板、Π型钢梁以及支架的支护特性,提高了巷道支护强度。该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工作面接替紧张的局面,同时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巴彦高勒煤矿311101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王辉
    煤炭科技    2023, 44 (1): 41-.  
    摘要33)     
    以巴彦高勒矿井11盘区311101首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制定了现场实时监测方案,利用KJ653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平均为94.55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26.5 m;工作面中部支架的工作阻力明显高于两端支架的工作阻力且中部和两端矿压显现不同步;“见方”期间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明显增加,表明矿压显现剧烈,基本顶的周期来压步距小于正常推进时期。研究结果可为该盘区其他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智慧矿山“电子封条”系统设计研究
    陈代伟, 刘永彬, 王雷, 钱正峰
    煤炭科技    2023, 44 (1): 46-.  
    摘要32)     
    为了加强对关停煤矿的监管监察,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组织生产行为,参照法院“电子封条”的概念,推进“互联网+监管”的管理办法,提出以AI智能视频、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共享共用等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封条”系统设计,利用远程视频监控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取证,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国家级监督平台,再由省级监察部门进行现场执法,以解决关停煤矿监管薄弱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矿山的智能化安全管理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小半径曲线隧道盾构施工测控技术分析
    赵俊, 王波, 刘锋
    煤炭科技    2023, 44 (1): 50-.  
    摘要33)     
    通过曲线始发的小半径曲线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测控过程,对盾构隧道曲线始发技术、施工过程管片受力情况、盾构机姿态控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小半径曲线隧道盾构施工测控中出现的盾构机姿态与管片姿态出现偏差的问题,提出了盾构隧道“割线法”曲线始发技术。通过盾构机姿态的预偏量控制,管片最终稳定姿态与设计隧道中心线达到了最佳拟合,偏移量达到规范要求,为矿山、公路、市政、水电等隧道工程测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智慧生物模型的一种智慧矿山架构
    田栋
    煤炭科技    2023, 44 (1): 54-.  
    摘要21)     
    为建立一种安全高效、结构紧凑、易于维护和升级的智慧矿山架构,综合分析目前智慧矿山建设所选用的架构模型,对比现有模型特点,以智慧生物为蓝本,类比生物体的系统构成及功能结构,解构其智慧活动背后的物理模型,并采用仿生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智慧生物模型的智慧矿山架构。该模型架构具有更高的安全冗余度,逻辑结构更加科学,更有利于矿井后期的升级改造。从智慧生物的角度出发建立模型,更符合矿井对智慧属性的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张双楼煤矿坚硬顶板覆岩破坏电法监测研究
    刘潇韩, 徐智敏, 袁慧卿
    煤炭科技    2023, 44 (1): 59-.  
    摘要33)     
    基于钻孔电法勘探手段,根据张双楼煤矿9600工作面开采条件,采用在钻孔中安设监测电法系统的技术,对该矿提高上限开采坚硬顶板覆岩破坏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9600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垮落带高度为13 m,导水裂缝带高度为46 m,不能发育到第四系底砾层,为提高上限开采提供了依据,保证了9600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对类似条件矿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煤矿机电设备实时监测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应用
    马梁
    煤炭科技    2023, 44 (1): 64-.  
    摘要28)     
    建设现代智能化煤矿是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安全是现代智能化煤矿管理的根本要求。以某矿提升系统机电设备管理为例,对机电设备实时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搭建方法,并应用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关键部件特征指标、故障诊断等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多方验证了故障诊断技术的可行性,为煤矿机电装备故障在线监测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丰汇煤矿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
    杨献伟
    煤炭科技    2023, 44 (1): 69-.  
    摘要29)     
    通过分析丰汇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与埋深的关系,初步确定煤层瓦斯含量为区域预测敏感指标,将区域预测数据标准化并利用数学分析方法,通过样本数据的极差和标准差进一步确定区域预测敏感指标为煤层瓦斯含量,以《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为参照,利用初始释放瓦斯膨胀能指标校准计算预测敏感指标的临界值,最终确定丰汇煤矿15号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的敏感指标为煤层瓦斯含量,其临界值为7.83 m3/t。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应用
    史丽勃
    煤炭科技    2023, 44 (1): 73-.  
    摘要22)     
    为防止8114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发生遗煤自燃,对采空区采取注氮防灭火技术。通过分析注氮原理以及注氮施工工艺,确定注氮口布置在滞后工作面50 m处,注氮流量为2 000 m3/h。结果表明:8114工作面采空区采取注氮防灭火技术后,CO浓度控制在0.001 7%以下,后期回采过程中未出现采空区遗煤自燃现象,采空区注氮取得了有效的防灭火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新型凝胶阻化剂在采空区防灭火中的应用
    崔晓飞
    煤炭科技    2023, 44 (1): 77-.  
    摘要18)     
    盛泰煤矿15202工作面回采期间遇构造时,沿顶回采推进缓慢,采空区内遗煤量大、漏风量大,导致采空区内出现煤层自燃现象,严重制约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分析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升高原因后,应用了新型凝胶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新型凝胶阻化剂具有吸热效果好、封堵性强以及吸水倍率高等优点,应用新型凝胶阻化剂对采空区进行防灭火取得了明显的防灭火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EW-IAHP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冯雁飞, 吴鹏, 苏慧
    煤炭科技    2023, 44 (2): 1-.  
    摘要116)     
    在目前的煤层底板突水评价应用中,选定影响突水的主要控制因素权重值对底板突水评价及预测有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脆弱性指数法应用中,主控因素权重通常采用单一的权重确定方法,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强,无视数据本身的客观环境;或者客观性强,不能体现决策者对不同主控因素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考虑指标数据之间内在规律的客观赋权法和专家经验对主控指标考量的主观赋权法,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AHP)与熵权法(EW)综合确定权重,与脆弱性指数法进行耦合,对煤层底板突水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潘家窑井田5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区面积占比为25.73%,研究区断层较为发育,对煤层底板突水起控制作用。评价结果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对潘家窑井田的安全生产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特征及数值模拟
    陈泽年, 徐景果, 张鹏, 郭伟,
    煤炭科技    2023, 44 (2): 7-.  
    摘要54)     
    以陕西彬长文家坡矿4106运输巷为工程研究背景,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实验、FLAC3D数值模拟、工程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围岩工程力学理论,研究了支护参数优化后确定间排距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应变以及巷道位移量情况,并分析了支护及锚固效果。结果表明,应力增高区均发生在巷道肩窝和底脚,应力降低区则出现在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竖直方向巷道最大位移量为6.46 mm,水平方向为3.62 mm,分别出现在巷道正中央和中下部;顶底板闭合量和两帮收敛量均较小,均在可控范围之内,优化后支护参数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但是,通过工程效果检验得知,支护参数存在过度支护现象,应该对巷道予以合理性支护处理,充分发挥锚杆(索)主动支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覆岩特征的卸压瓦斯地面井井位优选
    童传霞, 吕红莉, 郝卫光, 王波,
    煤炭科技    2023, 44 (2): 13-.  
    摘要20)     
    采动卸压瓦斯地面井抽采是煤矿瓦斯治理的有效方法,为了优化卸压瓦斯地面井井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煤层采动卸压条件下上覆岩层的裂隙发育、应力及位移变化,并由此得出了井位部署有利区域。结果表明,煤层采动后,上覆岩层逐渐下沉、垮落,在采空区四周裂隙发育,中部重新压实,剖面上的覆岩裂隙呈现为梯形,裂隙发育区应力释放,在重新压实区应力恢复。沿倾向剖面,水平位移的形态近似为“M”形,垂向位移的形态近似为“U”形。卸压瓦斯地面井适宜布置在沿倾向方向工作面两侧裂隙区内,距巷道40 m左右的区域内是有利部署井位,终孔位置在距煤层底板42 m以上比较合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屯兰矿岩溶陷落柱柱体形态及发育规律
    刘威
    煤炭科技    2023, 44 (2): 20-.  
    摘要31)     
    岩溶陷落柱在西山煤田广泛发育,是一类极富有区域性特色的地质现象,其柱体形态与发育规律受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场、岩溶径流带、柱体组构压密压实胶结程度、煤岩层组成成分等多因素控制,绝大多数隐伏于地表之下,是造成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冒顶、底鼓、煤质氧化和冲击地压等影响的复杂隐蔽致灾因素。针对陷落柱形成特殊地质环境及垂向岩体结构差异性变化较大,从跟踪井下工作面现场揭露编录和上覆下伏煤层揭露叠置对比建矿至今矿区岩溶陷落柱的揭露形态、组构特征、发育大小、发育高度、含水性等特点,由逐一揭露认识到定量统计,再到整体对比、系统分析,总结了矿区内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实现了定量分析与定性预测,有助于推动隐伏于煤系中这一特殊地质体的深入认识。研究可为未来采掘规划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是夯实矿井安全生产的可靠地质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矿用顶板无源光纤远程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田峰, 宋佳佳,
    煤炭科技    2023, 44 (2): 26-.  
    摘要20)     
    根据煤矿巷道顶板离层的监测需求及传统电传感监测系统的不足,运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构建了矿用顶板无源光纤远程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监测顶板离层量、锚杆应力和钻孔应力3个参数,全面反映煤矿顶板离层量与支护(锚杆、锚索)状态。在山西阳煤一矿81404工作面进行了安装应用,获取了传感器在工作面推进影响下100 m范围内的监测数据,分析得到了该工作面顶板离层的变化规律,能够有效监测多种物理参量,表明该系统在顶板离层的监测中具有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同忻煤矿井下排水系统可靠性与节能优化设计
    宋新喜
    煤炭科技    2023, 44 (2): 31-.  
    摘要26)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矿井下排水变得越来越困难,煤矿井下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对于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同忻煤矿井下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从结构连接和排水线路角度提出了井下排水系统可靠性与节能优化方案。经现场应用表明,优化方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系统运行可靠、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每年可节省企业电费约12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640万元,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传动滚筒有限元分析
    于歆婷
    煤炭科技    2023, 44 (2): 35-.  
    摘要10)     
    以沈阳煤业集团红阳三矿所需DSJ100/63/2×200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总体特点及驱动滚筒的结构,计算了驱动滚筒所受输送带的拉力,并对驱动滚筒进行了ANSYS有限元分析。分析可知,滚筒设计过于保守,根据分析结果对驱动滚筒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减轻了设备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520106孤岛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分析
    郭星会, 郭霁磊, 郭耀, 柴二耀, 杨晨,
    煤炭科技    2023, 44 (2): 39-.  
    摘要21)     
    针对孤岛工作面回采期间,由于煤层顶板覆岩结构失稳所释放动载与原始应力场中静载叠加诱发冲击地压问题,以沙沟岔煤矿520106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首先,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对主采煤层煤样动态破坏时间、弹性能指数、冲击能指数等冲击倾向性指标进行测定;其次,运用覆岩空间结构OX-F-T模型结合地表下沉参数以及邻近工作面矿压监测数据,对孤岛工作面上覆顶板空间结构进行了分类;最后,根据冲击地压动静载分析理论,从载荷特性方面对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失稳应力进行叠加计算。结果表明,5-2煤层为Ⅱ类弱冲击倾向性煤层,520106工作面上覆顶板空间结构为短臂“T型”,工作面回采期间动静载叠加后峰值载荷为16.37~18.37 MPa,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程度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小功率装备及应用
    魏宏超
    煤炭科技    2023, 44 (2): 44-.  
    摘要24)     
    矿井地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作为地质情况呈现的直观手段,井下钻探技术与装备已经广泛应用于矿井边界勘探、井下治水、瓦斯治理等领域。根据井下钻探施工发展与技术现状,分析了煤矿井下钻探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介绍了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在煤矿井下的应用与前景,以期为矿井建设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煤氧化混合气体在煤孔隙结构中的运移机制实验研究
    于涛
    煤炭科技    2023, 44 (2): 48-.  
    摘要116)     
    煤自燃氧化产生的混合气体在煤体中的流动对于准确评估内因火灾风险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通过煤样自加热氧化及混合气体渗透试验系统,测试分析了煤样的氧化气体成分,并且分析了混合气体通过吸附渗透煤柱的运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O2、CO及不饱和烃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增大,而饱和烃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没有规律性。吸附渗透煤柱入口和出口处的气体浓度随煤和气体分子的性质而变化,同时采用渗透率来表征气体在煤体中的运移特征。C3H6和C2H2渗透率较低(低于0.7)的原因是煤体对气体吸附过程的结果。而气体(CO和H2)临界温度越低,该气体在煤体中渗透率越高(超过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单一低透气性煤层底抽巷穿层钻孔“三堵两注”封孔方法研究应用
    姚学庆, 薛文涛, 赵庆红,
    煤炭科技    2023, 44 (2): 54-.  
    摘要14)     
    针对常规支护条件下,焦作矿区底抽巷成巷后以及穿层抽采钻孔(水力冲孔增透)施工前后巷道不同位置处(顶板与肩窝)围岩变形规律,在中马村煤矿3900底抽巷开展考察,分析了底抽巷围岩破坏的影响因素及裂隙发育特征,并结合不同施工参数条件下穿层钻孔抽采浓度衰减规律,确定了底板岩巷围岩变形特征与穿层钻孔抽采衰减规律的相关性。提出“三堵两注、分段注浆”囊袋注浆封孔工艺,确定合理二次注浆封孔时机,并在中马村煤矿3901中间底抽巷进行工业性试验,可延长钻孔抽采寿命、提高抽采效率,为突出矿井底板岩巷穿层钻孔抽采模式下,进一步提高瓦斯治理效果、消除薄弱环节,实现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文家坡煤矿井下多种运输方式及设备选型研究
    张鹏, 王磊, 刘正辉,
    煤炭科技    2023, 44 (2): 60-.  
    摘要18)     
    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矿井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情况也是不同的,导致其井下运输方式和设备也有所不同。煤矿井下开采运输过程中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煤矿井下的运输方式和设备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以保证矿井的安全。以文家坡煤矿为例,对井下主要的煤炭运输方式以及辅助运输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两种运输方式的设备选型信息,为文家坡煤矿井下运输方式的设计及设备选型提供了基础依据,进一步保障了该矿煤炭开采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给料机煤流量控制方法在华亭赤城煤矿的应用
    王伯君
    煤炭科技    2023, 44 (2): 64-.  
    摘要20)     
    甘肃华亭赤城煤矿洗煤厂装车系统设有5个装车通道,采用地磅称重变频给料的方式进行配煤装车。通过变频给料机频率整定0~50 Hz模拟量输出进行快速配料、慢速配料与精确配料3种配料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煤炭装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变频给料机给料速度根据筒仓雷达料位计参数进行自适应优化,煤量过多时提高带速增加运力;反之则降低带速减小煤流量。应用DMC(Dynamic Matrix Control)矩阵控制算法优化,并结合机器学习理论配置变频给料机参数,进而优化配置,实现实时控制带式输送机速度,最终达到自适应配料的目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避免了赤城煤矿由于胶带长度长、胶带秤对胶带输送机上通过的物料吨位统计不精确、配料速度滞后于装车进度等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煤矿远程控制气动防火门的研究及应用
    张永安
    煤炭科技    2023, 44 (2): 70-.  
    摘要20)     
    煤矿井下火灾会造成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火灾防控是煤矿一项重点工作。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火灾事故重点防范区域,防火门则是控制采煤工作面火灾事故扩大的重要设施。新型远程控制气动防火门克服了传统防火门存在的不足,可以快速关闭防火门,避免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同时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具有较高的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支撑体软硬煤分层非同步变形诱发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宋大钊, 郭明功, 杨港, 邱黎明
    煤炭科技    2023, 44 (3): 1-.  
    摘要3)     
    大多数煤与瓦斯突出地点都存在软硬煤层同时存在的情况,软硬煤层同时存在时掘进面的非同步变形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显著特征。研究了软煤分层不同厚度下掘进面煤体受扰动的应力场、变形场演化规律,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支撑体模型,揭示了支撑体软硬分层非同步变形诱导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结果表明,支撑体的失稳过程是软煤分层失稳到整体失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高垂向应力和高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支撑体内软煤分层受扰动最早产生破坏变形,导致支撑体变薄进而导致硬煤分层垂向方向产生大的破坏变形,进一步导致硬煤分层和周围储能体失去连接,支撑体整体将会失稳。支撑体总体的失稳是突出启动的标志。基于支撑体模型揭示了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各突出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和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